校园里随处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语口号,个人层面的“爱国、敬业、诚信、友善”印刻在每一名师生的脑海之中。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之下,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口号,它已逐渐融入了师生们的日常生活,成为了一种生活习惯和优良品格。
来自我院电通专研18班的研究生董琦同学,就用他的造血干细胞深刻地阐释了什么是“友善”。2019年12月6日,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总医院,董琦同学成为了我国第9929位人类白细胞抗原(HLA,Human Leukocyte Antigen)配型成功并顺利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爱心人士。对于这一“不平常”的经历,董琦慢慢向我们道出了他认为很“平常”的故事。
UG环球360官方网站电通[专研]-18班研究生董琦
以本心行善举,播下爱心种子
2015年的一天,学校正在开展无偿献血活动。刚步入大学校门不久的董琦,看着排起长队等待献血的同学,他也加入了这个队伍。由于队伍很长,眼看上课时间快到了,他不得不放弃排队而去上课。离开前,他和同伴们在中华骨髓库里留下了一份血样。“那个时候其实我并不了解这个行为有什么意义,只是想弥补一下没有献血的遗憾。”董琦当时还未了解过任何关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知识,他只知道捐献造血干细胞与献血一样,都可以帮助他人,对社会有益。
时间荏苒,转眼间4年过去了,2019年3月份,董琦突然接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,告知有一名白血病患者在中华骨髓库与他初步配型成功,并询问他是否还有捐献的意愿。刚接到电话时董琦非常意外,他对这件事的记忆甚至有些模糊了,但是他明白他的决定将影响着那位白血病患者的生命是否得以存续。因为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布存在高度多态性,要在无关人群中找到两个HLA表现型完全相同的个体概率非常低。一向受党的教育,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熏陶下长大的董琦,毫不犹豫地答应了,他认为这是作为一名公民应尽的义务。他说:“在成长的过程中,我听到过很多感人的事迹,他们或是抢险救灾、坚守奉献,或是见义勇为、舍己为人,与他们相比,我能做的实在太微不足道了。”
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
毅然爱心捐献,传递生命之光
答应了红十字会之后,董琦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说服父母同意自己捐献造血干细胞。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,了解到非亲属造血干细胞捐献只需采集外周血,对人体没有长期影响。但是,当他有理有据地告诉父母自己的决定时,还是遭到了父母的极力反对。九十年代,董琦父亲的同事曾经捐献过造血干细胞,那时医疗技术不发达,需要在髂骨部位穿刺采集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,由于采集后未注意休息保养,留下了后遗症。董琦多次劝说父母现在医疗技术非常发达,只是从血液中采集不需要骨穿刺,也不会有后遗症,但是父母担心对他的身体造成伤害,还是强烈反对。一想到配型成功的不易,想到有一个生命正在等待着自己去延续,董琦暗下决心,决定先瞒着父母,他希望随着时间的流逝,用强健的体魄向父母证明自己的健康没有受到影响,证明他的这个决定是正确的,相信父母最终会理解他。
在正式捐献前,董琦接受了近一个星期的动员剂注射,将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“动员到”外周血液中,以便更有效地收集造血干细胞。刚开始接受注射时,董琦的身体就反应强烈,疼痛难忍;在注射期间,他也经常感觉身体不适。尽管如此,他从未想过放弃。“如果我中途退出,被捐献者就去失去生命,我不能因为这点疼痛就放弃。”12月5日,董琦提前入院为造血干细胞采集做准备,6日,正式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,经过长达四个半小时的采集后,他终于卸下了心里的重担。
造血干细胞采集
因“血缘”结“善缘”,践行核心价值观
为了保护捐献双方,董琦和被捐献者至今不知道对方的任何信息,捐献结束后,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向董琦转交了患者家属的感谢信和贺卡,在阅读感谢信时,他深深感受到捐献的意义,感受到生命的意义,也感受到了做一次善举能够给这个社会传播更多的温暖。“在捐赠造血干血胞期间我加入了一个捐献群,在这个群里我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人愿意无私的帮助他人,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充满着爱心和温暖。”董琦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将血样留在中华骨髓库中,多一个捐献者,患者就会多一线生机。在我们周围,有无数像董琦这样的爱心人士,他们用涓滴之力,诠释着仁心向善的时代品格,以善举点燃道德火炬,用爱心凝聚社会之光。
患者家属的感谢信和贺卡
国是千万家,家是最小国。只要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做到“勿以善小而不为,勿以恶小而为之”,我们的国家、我们的社会将会越来越好,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能真正成为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。